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资讯

浙江大学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时间:2023-08-22|来源:|作者:admin|

浙江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不断加强系统设计、拓展选拔视野、创新培养模式、强化支撑保障,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努力为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系统设计,明确培养方向。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的拔尖计划培养委员会,并下设工作组,不断强化组织保障,系统推进拔尖人才培养的政策规划、人员配备、平台建设等工作。出台《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原则意见》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持续完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协同机制和评价方式。构建竺可桢学院与相关专业院系协同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的“2+2教学管理模式”,探索推进拔尖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改革,自2020年,起在数学、物理、化学等10个学科招收“强基计划”学生,录取后纳入竺可桢学院培养体系,实施本博贯通培养项目,并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在研究生阶段,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着力构建课程教学分级递进、研究方向一体贯通、各阶段有机衔接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拓展选拔视野,发掘可塑之才。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建设,召开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中学大学衔接培养研讨会,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建设,积极引导专家学者走入中学,吸引优秀学生走进大学,有针对性地发掘培养“好苗子”。不断完善优秀学生早期发现和选拔机制,通过“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入校二次选拔等多种方式,结合学生自我陈述、综合能力测试、专家面试等多个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术潜质,着力甄选有志于攀登基础学科高峰的拔尖人才。在竺可桢学院设立“求是科学班”项目,从基础学科专业学生中选拔具有学科潜质和学术志向的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如,物理学科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孵育”模式,实施提前锁定、提前培养、动态进出的优质生源计划,自2014年起,专门派出招生组赴全国物理竞赛决赛现场招生,遴选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力的优秀中学生;同时,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物理求是科学班”,以小班教学的方式着力培养聚焦前沿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努力建设一批“高端化、国际化、研究化”的荣誉课程,指导学生不断强化基础知识素养,提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截至目前,7门荣誉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支持基础学科相关院系引进国际优质师资,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聚焦学科前沿的专业课程,持续探索多样的国际化课程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如,数学学科实行拔尖人才培养导师制,学生可根据兴趣方向选择导师进行授课讨论,在本科阶段提前接触前沿知识,参与相关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依托学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所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打造“课堂教学—探究性实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的全链条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采用“以赛促学”的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多名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获特等奖。

集聚优质资源,强化支持保障。对基础学科建设给予长期、稳定、可预期的经费支持和政策配套,优先配置办学资源。针对国家急需领域的基础学科,持续扩大招生计划增量支持。指导各基础学科相关院系制定章程,确保拔尖人才的培养责任落实到人、执行到位。加强对各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全流程管理,设立拔尖学生奖学金、科研训练项目专项基金,建立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各类科研训练项目。深化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设立研究生教育强基基金,进一步提高基础学科研究生资助水平,保障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专注科研攻关。与海外知名高校联合组织开展暑期科研训练项目等,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荣誉导师并参与教学培养工作,开展“与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累计邀请300余人次授课。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深度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支持学生实现“实时学习”“时时学习”“互相学习”“共同学习”,进一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考研在线—做考研人信赖的考研网站